如果当时有“苏超”
本文转自:镇江日报
威廉希尔□ 唐 萍
镇江“苏超”队有一位15岁的球员张国庆,他今年六月参加中考,一考完,又回到了赛场拼搏。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,我们江南学校也有过这样的“张国庆”。
在网页上轻轻点开江南学校的官网,足球佳绩熠熠生辉,引得无数人艳羡不已。江南学校的足球精神,可以向前追溯二十年时光。我与这股精神力量在岁月的流转中互为激励,那深长的回味,如同潺潺溪流,悄然无声。
2014年,我中途接手了九年级(16)班的语文教学任务。就是在那个看似平常的班级里,藏着一群怀揣着足球爱好与梦想的人,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足球精神,在当时并不被看好,因为和中考有冲突,但是年轻就是力量,不那么容易被说服。
刘嘉煦,他的时间履历便是这段足球历程的生动写照。初中阶段(2011年-2014年),他对足球的热爱,已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,一有时间就去踢球,哪怕学习任务繁重,也要挤出时间、创造时间去拥抱那片绿茵场,甚至为此受伤了瘸了,拄拐一个多月,成为笑谈,也在所不惜。
看着他在球场上奔跑、拼搏的身影,我满心欢喜,可当看到他的中考成绩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时,又不免发愁,但是没有过度干预。细细想来,初中在江南学校的这段时光,无疑是他足球启蒙的黄金时期,所有对足球的热爱与执着,都源自那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阶段。
而到了高中时期(2014年-2017年),他开始面临着高考这一人生重要关卡,不得不分出大部分精力去应对学业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将足球精神巧妙地挪移到了思考上,学会了综合、平衡各种事务,在矛盾中寻找前进的方向。江南学校埋下的足球精神的种子,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,促成了他日后的深入思考、积极行动与茁壮成长。这让他学会了一边参加市级、省级比赛,一边努力地学习。
这些经历,也让他对足球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,从业余的随意踢球走向了规范的竞技之路,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团队的意义。在球场上,每一个球员都如同精密机器上的零件,只有相互配合、协同作战,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。
2016年,刘嘉煦凭借着出色的表现,拿到了镇江市高中组的最佳球员,这无疑是他个人足球生涯的高光时刻。借着这股子冲劲,他考取体育系本科,四年后又考取南师大体育系研究生。
我不禁遐想,如果当时有“苏超”这样的赛事平台,那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啊!可能刘嘉煦的起点还要高,他或许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,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。对于像他这样的年轻球员来说,能够接受更为系统、专业的训练。球员们在比赛中学会尊重对手、团结协作,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。
幸运的是,他从南师大体育系研究生毕业,已成为一名体育教师了。当时一起踢球的那几名,有不少也考研,顺利毕业了。暑假期间,刘嘉煦联系上了我,我直截了当地问他,如果当年有“苏超”,会不会有他?
他笑了,笑得意味深长。他说他也在关注“苏超”,他的专业使他关注更多的足球信息。刘嘉煦第一年做体育老师,自然狠抓学生的体能,足球、篮球都教得很认真,组织校运会也有模有样的。发过来一些照片,还有几篇关于体育方面的论文。看来不久之后,他的学生中,也会有体育水平高的吧,去“苏超”成为另一名“张国庆”也不一定。不管怎样,怎么看他都是江南学校的骄傲呢!
现在,“苏超”镇江队的比赛他都会讲解给我听,其赛前分析,常常是“两队实力相当”的预判,让比赛充满悬念。有关镇江一场场的足球赛,我们都在关心,面对镇江队不如人意的赛况,我在微信里说我有点郁闷。他很快发来看法:每个队都有体校或校园足球培养的球员,这意味着赛事早已超越“胜负”本身,对镇江的年轻球员而言,哪怕输掉比赛,赛场经验也是成长的养分。
他再次提到江南学校的足球队,在2021年9月19日至9月21日,“市长杯”足球选拔赛——市属学校足球赛,江南学校男子足球队以5战全胜的战绩,勇夺冠军。母校的这些足球队消息连毕业多年的他都觉得高兴,作为天天在校园的我,一定更能体会到江南学校一直大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决心、行动,继续感受生生不息的青春活力。